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21
0
佛心分享-IT 人的工作軟技能
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系列 第 21

Day 21 第二十一章:讓等待無所遁形:繪製你的價值之河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第二十一章:讓等待無所遁形:繪製你的價值之河

副標題:《價值流程圖 (Value Stream Mapping)》

引子:故事中的場景

在《綠洲計畫》的第二十四章,當團隊通過「浪費狩獵」工作坊,對各種「浪費」有了感性認識之後,艾佛勒並沒有讓他們滿足於零散的抱怨。他引導團隊,選擇了一個典型的開發流程,將其從頭到尾的所有步驟、耗時和等待時間,都標示在一張巨大的圖上。

當團隊完成這張圖後,他們震驚地發現,一個功能從概念到上線的整個過程中,真正用於創造價值的時間,竟然只佔了不到20%!這個讓所有「浪費」都無所遁形、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工具,正是精實管理中一個最核心、最基礎的分析工具——價值流程圖 (Value Stream Mapping, VSM)

理論溯源:從物料流到資訊流

價值流程圖,同樣源於豐田生產方式 (TPS)。在豐田,它被稱為「物料與資訊流圖」(Material and Information Flow Mapping)。豐田的管理者們用它來分析和描繪,一個產品從接收訂單、採購原材料,到生產加工,再到最終交付給客戶的端到端全過程

這個工具的革命性在於,它不像傳統的流程圖那樣,只關注單個的工序步驟。它更關注的是步驟與步驟之間的「停滯」——那些物料在倉庫中「等待」加工、在傳送帶上「等待」運輸的時間。豐田發現,在整個生產週期中,真正用於「加工」的增值時間,往往只佔極小的一部分,大量的時間都被浪費在這些停滯和等待之中。

將這一工具引入主流商業世界的,是麥克·魯瑟 (Mike Rother) 和約翰·舒克 (John Shook) 在其著作《學習觀察》(Learning to See) 中。他們將豐田的方法進行了簡化和標準化,使其能被更廣泛的製造業企業所應用。

後來,隨著精實思想進入IT和軟體開發領域,實踐者們發現,儘管我們不處理「物理物料」,但我們處理著同樣會「流動」和「停滯」的「資訊」和「工作單元」(如一個功能、一個Bug修復)。因此,價值流程圖被成功地應用於分析和優化軟體交付的流程。

理論精解:它到底在說什麼?

價值流程圖 (VSM) 是一個用來視覺化、分析和改善價值流的工具。繪製VSM通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:

  • 1. 確定產品或價值流: 首先要明確,你要分析的是哪一個產品、服務或流程的價值流。比如,《綠洲計畫》中選擇的就是「一個典型功能的開發流程」。

  • 2. 繪製當前狀態圖 (Current State Map):

    • 識別流程步驟: 將從頭到尾所有主要的活動步驟,都畫成方框,依次排列。比如:需求分析 → UI設計 → 後端開發 → 前端開發 → 測試 → 部署。

    • 收集數據: 這是VSM的精髓。你需要為每一個步驟每一個步驟之間的間隔,都收集兩個關鍵的時間數據:

      • 處理時間 (Processing Time / Touch Time): 真正動手處理這項工作的時間(增值時間)。比如,後端開發花了3天。

      • 等待時間 (Waiting Time / Lead Time): 工作在這個步驟完成後,到進入下一個步驟之前,所花費的等待時間(非增值時間)。比如,後端開發完後,等待了5天才被前端對接。

    • 計算流程效率 (Process Cycle Efficiency, PCE):

      • 總處理時間 (Total Processing Time): 所有步驟的處理時間之和。

      • 總交付週期 (Total Lead Time): 總處理時間 + 總等待時間。

      • 流程效率 = (總處理時間 / 總交付週期) x 100%
        在大多數未經優化的知識工作流程中,這個效率值低得驚人,通常都在10%以下。

  • 3. 分析與識別浪費: 當前狀態圖繪製完成後,浪費的重災區(通常是那些等待時間最長的環節)就會一目了然。團隊可以基於此,進行深入的根源分析。

  • 4. 設計未來狀態圖 (Future State Map): 基於分析,團隊會共同設計一個理想的、更精實的未來流程圖。比如,通過引入自動化測試來減少測試等待時間,或者通過前後端並行開發來消除交接等待。

  • 5. 制定並實施改善計畫: 最後,團隊會制定一個詳細的行動計畫,一步步地將「當前狀態」改善為「未來狀態」。

應用解析:書中的安排

在第二十四章中,對VSM的應用,雖然著墨不多,但其做法符合VSM的實踐。

  1. 在「浪費狩獵」之後引入: 他沒有一上來就引入這個看起來有些複雜的工具。他先讓團隊對「浪費」有了感性的、切身的體會。在這個基礎上,再引入VSM作為一個「量化」和「系統化」的分析工具,團隊的接受度和參與度就會非常高。

  2. 聚焦於「流程效率」的震撼: 他深知,VSM最能震撼人心的地方,就是那個低得離譜的「流程效率」數字。當團隊看到自己80%以上的時間,都被付給了「等待」,這種數據上的衝擊,會成為推動改善的、無可辯駁的理由。

  3. 作為後續改善的「地圖」: 故事中提到,VSM的分析結果,直接催生了後續的改善行動,比如「限制在製品」。這說明,艾佛勒將VSM定位為一個診斷和規劃的工具,而不是一個一次性的分析練習。它為團隊的「精實革命」,提供了一張清晰的作戰地圖。

實踐指南:你也可以這樣用

你不需要複雜的軟體,只需要一張大白板、便利貼和幾個同事,就可以進行一次「輕量級」的價值流程圖分析。

  • 練習一:「會議的價值流」: 選擇你們團隊的一個例行會議(比如「周會」)。和同事一起,畫出這個會議的價值流:會前準備花了多久?會議本身開了多久?會後跟進行動又花了多久?在這些環節之間,是否存在資訊的「等待」或「交接」?這個會議真正用於「產生決策」或「對齊資訊」的增值時間,佔了多大比例?

  • 練習二:「一個Bug的生命週期」: 和開發、QA的同事一起,追蹤一個典型的Bug。從它被用戶報告開始,到它被記錄、被指派、被開發修復、被測試驗證,再到最終上線。記錄下它在每一個狀態停留的時間。你們很可能會驚訝地發現,一個只需要花1小時就能修復的Bug,其整個生命週期,可能長達數天甚至數周。

延伸思考

  • 思考題: 在你的工作中,你感覺哪個流程的「等待時間」最長?如果讓你來繪製它的價值流程圖,你預計它的「流程效率」大概會是多少?這個流程中最大的「瓶頸」在哪裡?

上一篇
Day 20 第二十章:向浪費宣戰:為你的工作流程「減肥」
系列文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21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